走进铁四院,一边是30多个专业聚焦核心领域科技创新全面加速,一边是以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题的新动能拔节生长,科技创新的红利不断释放。
创新之路千万条,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殊途同归。从“三年改革”到“改革深化提升”,从“双百行动”到“科改行动”,铁四院厚植创新沃土,激活创新引擎,不断提升自立自强水平,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雁阵格局稳步巩固,创新成果有效赋能生产经营,实现勘察设计收入连续7年全国第一。
人才为帆 乘风破浪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是铁四院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该院负责人光振雄表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科技竞争优势,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就能让创新源泉竞相涌流,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秉持“科技强企”方针,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铁四院围绕市场搞创新,结合工程搞科研,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地下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数智化事业部、时代科创科技公司、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多维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完成75%的“十四五”科技规划目标,超额实现预期目标。
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配套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该院正着力推进专家人才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215”专家人才工程,构建“高端引领、中坚支撑、后备蓄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雁阵格局。与此同时,他们还制定了相配套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指标方案,通过探索创新长效激励机制等试点任务,建成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技术领跑 创新赋能
近日,由铁四院设计的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荣获卓越奖,这是铁四院第10次捧获菲迪克全球大奖。这座桥梁将全球跨海大桥最高时速由20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实现了高铁桥梁技术新突破。
超前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高铁桥梁上,依托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铁四院实现了在高速、城际和城轨、水下隧道等勘察设计领域国内领先,打造了多项专业品牌,成为行业内的“香饽饽”。据了解,“十四五”以来,铁四院取得专利213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44.78%,较“十三五”提高11.2%。
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铁四院科技成果转化也实现“大提升”:装配式建筑在内的14项专利产品销售合同额超过7000万元,桥梁支座及伸缩缝装置、隧道止水带等系列专利许可合同额超过8000万元。全球首创铁路轨枕板式轨道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州南沙港铁路、太仓港铁路等重点铁路“生产线”,成为科研供给与产业需求良性互动的典范……
智慧引擎 释放动能
今年,铁四院成功获批湖北省首个“北斗+交通”的“陆路交通北斗智能测绘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为北斗在行业内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论是勘察设计方法的更新换代还是多行业、多业态的融合赋能,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想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光振雄表示,通过创新引领,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机遇,科技创新已成为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伴随着空间信息科学、5G、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在铁路规划设计中的广泛应用,铁四院持续加大数智化技术研发投入,将数智化转型作为企业“头号工程”重点推进。
2021年,铁四院积极响应“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举全院之力,超前组建了超500人规模的数智化事业部,以4年超20亿元的智能化专项研发投入,全力推进“数智化转型”,明确了“业务数智化、管理数智化、基础设施云化”三维发展路径。
创新的步伐还在加快。目前,铁四院正全方位开展以400公里时速高铁、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浮为主的“高端前沿系统集成技术”和以站城融合、绿色建设为主的“特色品牌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通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厚植世界一流专精特新沃土。
向新而行 向深启航
8月,中国铁建地下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武汉揭牌成立,一个以创新为引领的技术“试验场”正在悄然崛起。
地上高楼大厦在不断“长高”,地下也有神秘空间在悄悄延伸。作为国内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力量,铁四院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地下工程全要素探测、规划设计、安全建造、智能监测、智慧运维技术体系,设计建设了一批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时代出题,科技答卷。如何科学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让城市更有“韧性”,铁四院还在继续探索。他们牵头承揽的城市地下空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城市地下空间“全要素探测、规划设计、安全建造、智能监测、智慧运维”技术体系,研发成果在地下空间领域具备极强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实现了对该领域产业布局的科技赋能。
目前,依托中国铁建全产业链优势,该院在布局深层、多层和密集地下建筑空间、韧性安全、绿色建造、安全智能建造、环境控制和智慧运维等方向持续攻坚,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市场保有量较大、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高附加值优势产品,产品涵盖地下空间全部应用场景,形成了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维护、运营和投融资的完整产业链。
这是铁四院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次成功探索。目前,该院确定了“2+7”战新布局,即2个主攻方向——人工智能、地下空间;7个聚焦方向——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城市、绿色低碳、高速磁浮、海洋经济、智慧运营,成立了1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技术研究与产业孵化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摘自《中国铁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