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一间代号为“197”的厂房里,装配班正在反复测量主轴承的静态误差,保证近千个滚子的清洁和润滑。走在厂房里,立车旋转,机声隆隆,一眼望去,从3米至8.6米的直径大小各异的“大铁环”正在精益加工制造。
这一枚枚的“大铁环”叫主轴承,是盾构机的“心脏”部件。“我们的定位就是研发生产以盾构机主轴承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着力攻破产业‘卡脖子’技术。”铁建重工197研究设计院院长麻成标介绍。
主轴承是盾构机在服役期间唯一不能更换的部件,需要直面盾构机超重载、大偏载、频变载等极端恶劣工况考验,一构造体成型,一旦损坏,动辄上亿元的盾构机就面临报废的危险,整个工程的成本也将成倍增长。
盾构机主轴承的制造属于精密制造,曾被列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之一。“过去,国外企业不仅在技术上限制我们,还提出每年按比例涨价的要求。”说到产业的这个薄弱环节,麻成标感触很深:“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的服役寿命受可靠性、材料、设计、制造和试验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更是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以8.61米主轴承产品为例,在直径8米多的滚道内,平面度要小于20微米,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五分之一,直线度要小于8微米,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难度无异于“在头发上刻字,在米粒上雕花”。
麻成标说,想要攻破盾构机全产业链全面自主化的薄弱环节,必须突破“材料难、设计难、制造难、试验难”四大难点。为此,铁建重工联合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协同攻关,尝试了上百种材料和工艺,并进行实地试验,对上万组数据进行分析,建成了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盾构机主轴承生产线,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主轴承工况模拟试验台。
如今,在这个厂房里,铁建重工已经成功研制出直径8.61米盾构机主轴承,这是迄今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的整体式盾构机主轴承。自此,国产盾构机有了全系列的“中国心”,标志着我国彻底攻克并自主掌握了盾构机主轴承全系列产品的设计、材料、制造、试验全过程关键核心技术。
摆脱“卡脖子”障碍,踏上“数智化”高地。近年来,铁建重工还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研发团队通过数字化赋能,创新打造了一套盾构机数字孪生系统,让“大国重器”迸发出“数智”力量。
“这套系统可以实时搜集盾构机零部件的运行数据、地下环境数据等工程施工数据,经过系统分析后,远程帮助技术人员针对现役机型做出操作决策,并为下一代产品优化升级提供大数据支撑。”铁建重工数字孪生研究所副所长王永胜说,数字孪生打破了虚实界限,规避了以往现场人工勘察和经验判断而出现的误差,实现风险关口前移,并从更多维度为产品开发创造条件。
目前,铁建重工的地下工程装备数字孪生系统已向盾构机、钻爆法装备和煤矿装备领域延伸,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铁路、公路、矿山、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
(摘自《中国铁道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