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不在乎大小,创效也不分多少,只要大家始终保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劲,就没有攻不下的难题。”近日,在中铁十一局五公司举办的“金点子”分享会上,该公司主要领导如是说道。
为力促科技发展,最大限度激发职工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该公司多措并举鼓励员工围绕施工工艺、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等领域提出新思路、新想法,鼓励员工投身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来,推动企业高效稳步发展。
“创新+技术”促进技术水平提升
该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依托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复杂地质隧道和TBM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持续加强科研人才引进培养和技术攻关团队建设。同时,公司不断整合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研发资源,采取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了全面的、运行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该公司五布河特大桥项目通过查询借鉴研制了一种新的升降机线缆固定方式,通过QC攻关和创新施工工艺,升降机供电线缆在6级风级以下工作故障率0%,提高了机械设备运行效率。汕汕铁路项目针对潮南跨深汕高速特大桥现有墩台吊装调位施工成本高,耗时长,风险大等现状,结合现场实际需求,创新研发了墩台吊具调位装置,适用于所有墩台尺寸型号,可现场组装、拆解,具有安全、高效、省时的特点,满足了项目实际施工需求,并在墩台吊装及调位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吊装调位效果优秀。同时,公司还依托涪秀铁路新圆梁山隧道,总结形成的“隧道高压富水溶腔段支护抗渗结构及施工方法”获得了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突破了岩溶隧道建设难题,促进公司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创新+工艺”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该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工艺助力企业在攻克施工技术生产难题上下功夫,并通过体制机制的升级转化,构建完善的成果创新、引入交流、推广应用等机制,形成了“总结--创新--推广--再反馈改进”的PDCA循环。
在工艺工装推广应用方面:渝昆项目简支箱梁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施工工艺,是在米攀项目海控湾特大桥节段拼装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应用于华福特大桥的,创造了国内时速350km高速铁路中单跨最重预制拼装桥梁的记录。不仅如此,部分项目在微改微创中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梁平龙溪河项目提出的市政管网非开挖裂管法修复扩管头改进工装,大幅提高了市政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的建设进度,改装后施工效率由原来每小时1.25米提高至每小时2.5米。重黔7标项目自主研发的高效隧道水沟电缆槽盖板一体化生产系统,能够对混凝土构件进行浇筑、振捣、脱模和养护,盖板日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提升了盖板成型质量,而且大幅度降低了缺棱掉角、蜂窝麻面等缺陷,同时该套系统全套设备均采用自主研发,总成本仅3.5万元,相比于同类生产厂家加工生产线成本百万投入,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创新+平台”构建人才“蓄水池”
一直以来,该公司将“人才强企”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2023年,该公司成功申报了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获得了重庆市人社局的正式授牌,公司以创建博士后工作站为契机,依托集团、公司的经营力量和优势平台,一方面继续开展各项基建施工技术研究,另一方面聚焦固废处理行业,以生态修复为发展重点领域,积极研究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停车场、智慧城市为代表的新基建相关技术,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该公司还创新制定了技术管理积分制考核,强化过程管控。根据部门业务管理范围,将技术基础管理划分为技术人员管理、技术难点管理、工程数量管理、创新工艺工装管理等8个基础业务板块,对项目实施技术管理积分制考核,加强了技术管理的过程管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项目技术管理与科技开发工作的提升。
“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该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凝聚全员智慧,不断寻求降本增效有效途径,让“小建议”创造“大价值”,促进企业科技发展焕发新活力。
(摘自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