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薄雾还未散去,在西安东站施工现场,桩机林立,机械轰鸣,地铁、高铁施工交错进行,400余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桩基作业。
一架无人机从工地停机坪腾空而起,开启了新一天的拍摄。此时,一公里外的项目驻地,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东站项目部技术员正通过手机查看项目现场的最新进度。除此之外,该无人机在地形测量、应急救援等方面还发挥着巨大作用。
西安东站总规模39.4万平方米,车场总规模近期实施13台27线,其中站房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自2022年12月6日进场以来,项目部已陆续完成临设标准化施工、信息化平台搭建,进行了24版方案优化。”项目部负责人王立省说,“得益于‘全景’智慧建造管理平台、‘5G+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新系统、新技术的应用,项目进度正加速推进。西安东站桩基共计有3589根,截至11月9日已完成桩基总量的25%。”
致力于将西安东站打造成第四代铁路站房新标杆,由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中铁建设集团西安东站项目部团队创新研发了西安东站“全景”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全天候、全过程、全自动、全方位、全参与方、全场景、全要素和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是该平台最大的亮点。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包括设计、监理、施工在内的11家参建单位,近500名管理人员可同步在线使用。
西安东站是全国首个在台塬地形建造的特大型铁路交通枢纽,距离西安境内最大的黄土台塬——白鹿原仅百米之遥,处于西北地区典型湿陷性黄土地层,土体强度遇水会大幅削弱,对基坑及边坡防护施工存在较大影响。为此,项目部依托“5G+北斗”基坑自动化监测技术和“全景”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对23处基坑重点部位进行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监测数据在平台实时更新、超前预警,实现24小时自动化在线监测,保证现场安全施工。
“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的铁路客站建设理念体现在西安东站建设全过程。在工地的一角,首根清水混凝土雨棚样板柱正在浇筑,中铁建设集团铁路客站无站台柱多联拱装配式混凝土雨棚关键技术工作专班负责人刘健带领工程师王鲁昌、牟昊正在进行模板体系及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西安东站是国内首次采用大型曲面清水混凝土雨棚结构的高铁站房,站台雨棚位于站房南北两侧,单侧雨棚顺轨方向长约54米、垂轨方向宽约307米,是西北地区首次采用屋面上盖停车场,建成后预计可同时容纳220台社会车辆。清水混凝土雨棚的应用将最大限度破解高铁车站维护窗口期短、维修养护难的难题。
西安东站采用建构一体化设计,以“秦山渭水,丝路长安”为设计理念,正立面运用灵动弧线造型,勾勒出丝绸飘动的飞舞之势,屋面采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菱形形态,展现出“八百里秦川”的恢弘气势。针对屋面起伏落差大、构件多、节点复杂等施工难点,项目部超前策划、科学组织,以3D打印技术制作屋面1∶100缩尺模型,通过比对滑移、提升、吊装等多种安装方案,选择最适宜的方案进行施工。
据悉,西安东站BIM模型已全部搭建完毕,涉及土建、机电、装修等各个专业,将真正实现BIM模型竣工数字资产移交。
(摘自人民铁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