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水、电系统管道安装过程中,我们应用打孔机器人,能够降低有限空间内人群聚集,提高工作效率,并减少粉尘对工人身体的危害。”中铁建设机电公司技术人员徐正斐介绍道。
6月27日,四川省轨道交通盾构施工地面坍塌应急演练暨“安全生产月”现场观摩会上,来自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应急管理局以及四川省辖21个市、州负责人共计300余人参加,中铁建设机电公司应用于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建设的“四新”技术,在主题为“智慧赋能 共鉴匠芯”的现场观摩区亮相,以科技赋能安全生产,受到参观者的广泛关注。
“四新”技术,即MQ-2移动电源、隧道打孔机器人、复合风管及装配式机房技术,是该公司基于十一年轨道交通领域机电安装经验,结合科技创新应用成果,总结出提升地铁机电安装效率,减少施工环境污染,保障生产环境安全的四项技术应用。
MQ-2移动电源相比第一代产品增大了输出功率,扩展带载能力,能够稳定支持焊机及电动工机具工作,提升了安全系数。隧道打孔机器人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提高6至8倍,有效降低建造成本,极大降低施工人员安全风险。该公司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项目应用的一体化防排烟风管,采用无胶金属咬口工艺,构件由工厂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技术使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提升安装效率,大幅降低人工依赖,降低了安全风险。近年来,中铁建设机电公司依托“中铁芯”高端机电品牌,将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打造科研成果开发与产品生产营销一体化的高新产业基地。该公司聚焦机电装配式施工技术开发与应用,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装配式建筑机电工程应用组“装配之星”奖,相关核心技术工法已应用于40余个项目的大中型高端机电制冷、换热机房施工中,节省工期50%,降低成本20%以上。
中铁建设机电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坚持科技引领发展路线,发挥创新成果应用效能,多项技术工法实现生产经营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双提升”。该公司通过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设备厂家合作,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赋能安全生产,以创新支撑安全发展,打造精品工程奠定了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
据悉,成都地铁18号线是当地首条PPP项目,该线三期工程由中国铁建担任总承包,中铁建设负责全线5站5区间的机电安装工作。项目建成后,将联通成都主城区、天府新区、东部新区和天府国际机场,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促进成都市区经济一体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摘自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