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碧波荡漾,两岸清风习习。2月20日,在位于汉江南岸的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大桥建设者正在进行塔吊、电梯等设备的检修和调试工作,拉运砂石料等施工材料的车辆来往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西十高铁湖北段于2021年12月15日开工,全长86.36公里,桥隧占比为98.85%,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安全风险高。其中,全长917.45米的汉江特大桥为全线控制性工程。
为了不“惊扰”清澈的汉江、让高速列车顺利通过,这座大桥采用主跨420米斜拉桥“一跨过江”。大桥施工过程中,铁路建设者们志在打造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高铁工程。
420米主跨“一跨过江”
“汉江特大桥要经过南水北调中线饮用水保护区,环保要求极为严格。”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建设管理单位武九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有限责任公司十堰指挥部指挥长李书兵介绍。
如何做到不“惊扰”清澈的汉江?西十高铁设计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经过精心论证、比选方案,最终采用主跨420米梁桁组合结构斜拉桥“一跨过江”方案。
梁桁组合结构斜拉桥是一种新型桥梁结构形式,能够加强梁体刚度,还能有效控制温度引起的梁体变形,确保刚度分布均匀。作为架设在大桥上的双线高速铁路,能满足高速列车行驶过程中对轨道平顺性和行车舒适性的要求。为建设这座“一跨过江”的斜拉桥,汉江的南岸和北岸各设一座H形桥塔,两座桥塔高度均为186.5米。
被问到桥塔的作用时,李书兵介绍:“桥塔是斜拉桥主要受力部分,一座桥塔下面有24根桩基支撑,钻孔后打入钢筋笼,然后灌注混凝土。”截至2月20日,汉江南岸桥塔施工高度为49.5米、北岸桥塔施工高度是19.5米。
两座桥塔建好后,桥面将从桥塔腰际穿过,并被160根宛如琴弦般的斜拉索稳稳拉住。西十高铁开通后,仅4.32秒,一趟高铁列车就可以呼啸着驶过汉江特大桥。
污水五级沉淀净化
为了减少对汉江和航道的影响,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两座桥塔都选择在岸上施工。施工中,承建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做到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规划、同施工,坚决打造绿色高铁。
在桥塔建设现场,建设者充分利用汉江低水位时期的有利施工条件,完成了现场主塔施工平台和相关防护设施的搭建,为主塔封顶创造了条件。
“不修建桥墩,就是要保证不大挖大填,不让一滴废水和一块废渣入江。”李书兵说,这里地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江口库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材料和设备的进出主要靠船运输。
“桥塔的岸上施工现场都安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五级沉淀净化,处理完再外运至弃渣场。”李书兵补充道。
在汉江特大桥的南岸工地,岸边停靠着一艘泥浆运输船。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钻渣、污水,经五级沉淀净化后再通过一根专用管道传送进泥浆运输船存放,再拉到弃渣场处理,确保环保安全。
保护生态绿色施工
汉江特大桥两头都是隧道。大桥南岸是友谊隧道,北岸为罗家梁2号隧道。友谊隧道施工难点是不良地质引起的坍塌、冒顶、变形等;罗家梁2号隧道施工难点是洞身埋深较浅段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塌方、冒顶,部分区段排水难度大等。
为防止建设过程中隧道洞内出现渗水、突泥涌水以及弃渣运输距离过大对汉江造成影响,承建单位通过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等手段,准确识别浅埋、软岩大变形以及穿越岩溶、破碎带、富水断层等风险地段,通过在隧道口设置污水处理站、施工中加强监控量测,提前做好防范,保证污水不入江、弃渣全入弃渣场。
西十高铁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生态保护的“示范路”,在线路方案设计过程中避开了重要生态敏感区、核心区,最大限度降低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确保沿线丹江口库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区、郧西天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处水质安全和保护环境,全线共设置32个弃渣场、34座污水处理站。
承建单位在汉江边还挖有排水沟,同时使用钢制泥浆箱、泥浆分离器、超声波成孔检测仪等,既确保了工程质量,又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摘自人民铁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