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现代企业转型的基础。近年来,以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正成为建筑施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也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铁二十四局路桥公司兴起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为抓手的信息化变革,不断提升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位于南通启东的洋吕铁路,便是路桥公司践行数字化转型的样板之一。
善用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一屏观项目”
洋吕铁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东北部,全长约85千米。中铁二十四局参建的1标段起始于东灶港站,向东南跨越S335省道公路、通吕运河、南二环路、S255省道、新S335省道,最后向东北方向行至吕四站,共计22.51千米,其中包括3座车站,12.32千米的通吕运河特大桥和3.67千米的三甲特大桥。
“全线22千米,每天看一遍也看不过来,怎么管理?”这是项目团队一进场便遇到的难题。经过研究,根据智慧工地管理可视化要求,项目部对全线采取分工区管理,化整为零,按照施工内容划分为5个工区,在主要施工区域位置均设置物联网监控系统,全部接入公司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网页端和手机App端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时段全天候监控,22千米的线路随即实现“一屏全观”,各工区作业实现一览无余。
引进“BIM+GIS”技术,打造智慧工地
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能够为企业形成数字化管理流程,打造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将BIM+GIS技术利用到项目管理中,打造以智慧工地为核心的管理可视化、信息集成化、流程无纸化、工作轻量化、管控智能化的“五化”项目智慧管理体系。
BIM模型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信息的集成,项目团队利用这一特点,将“报验小助手”和“物资提料小管家”APP中的日常工序验收、物资收发等日常工作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分析并推送各个构件集成至BIM模型中,帮助现场人员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文明情况的“一屏观全局”,截至9月底已累计收发料5826次,累计生成报验数据3180条、累计留存工序隐蔽图像1万余张,生成与BIM模型挂接的物资数据2980个。项目部管理人员不但可从BIM模型的自动变色过程中获取工程总体进展,更可从每个构件的属性中调取所有质量安全进度相关的原始图像、过程单据,实现了现场质量管理的全面可追溯,在破解了战线长难管理的同时,还解决了线上线下两张皮的行业难题。
此外,系统还根据采集的工作数据,自动生成各类台账、日志、报表等300多条,并全部在线上完成整改通知单的开具与流程审批,无需往返项目数十公里盖章开单,大大减少了内业资料工作量,不但无需安排专门的信息录入人员,不给员工“添麻烦”,还大幅度提升了既有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了项目降本增效。
巧用BIM模型,做好项目智能管理
根据洋吕铁路线路长、工期紧、周边环境复杂的特点,经过科学研判,项目团队确定了“以快制胜”是统筹好项目安全、质量、进度、效益和信誉的工作方针。
为让各项工作“快”起来,项目部充分运用公司“BIM+GIS+物联网”平台,在进场之初,使用无人机对全线22公里,220万平方米地形地貌、建(构)筑物等情况进行倾斜摄影,将扫描的47680张图片合成三维地形,并于BIM模型、物联网(如监控、扬尘噪声监测)形成虚实互联的电子沙盘,真实还原现场工程建设场景。此外,项目部还利用无人机每周进行现场航拍,便于核查工期进展、文明施工和征拆进展情况。
项目团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可以进行测量分析、拆迁标注、红线划分等功能积极做好施工优化工作,大大提升了项目施工组织、临时设施建设、前期障碍物调查、土方开挖算量、征地拆迁、交通导改方案编制等工作效率,助力项目部实现全线第一根钻孔桩开钻、第一个承台浇筑、第一根墩柱施工,“以快制胜”率先完成全线首联连续梁浇筑,首个钢桁梁浮托顶推到位,大大鼓舞了项目团队士气,获得业主的高度赞誉。
随着一个个墩身如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字排开,洋吕铁路项目施工内容目前已完成过半,项目团队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利用好数字化管理,深化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朝着铸造精品洋吕铁路的目标不断奋力攻坚,切实将洋吕铁路项目打造成为高质量的省级重大工程示范样板,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提质增效发展。
(摘自中国铁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