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再扬帆—中国铁建2021年科技创新综述
      时间:2022-03-15  点击量:   
【字体:

核心阅读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

这一年,中国铁建完善了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军令状”和“揭榜挂帅”制度;建立健全具有中国铁建特色的科研投入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使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中国铁建科技创新“内驱力”不断增强。

这一年,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掘进,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在福厦高铁完成海上架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护航高铁建设……中国铁建在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一年来,中国铁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

服务国家战略

2021年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国铁建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其中主持1项、参与5项。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过去一年,中国铁建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聚焦重大项目、重点研究,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加快跨界融合发展,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创建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和“碳中和”愿景实现。去年,铁四院牵头申报的“十四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设计共性关键技术”已通过批准立项。

该项目着力攻克勘察设计智能化核心技术瓶颈,加速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打造行业智能技术策源地、带动产业链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智能”是建造和装备产业的重要驱动力。中铁十一局把“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建造、智慧工地,信息化支撑”提升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资金投入,系统研发和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逐步提升施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提升工程中,中铁二十二局建设者加强科技攻关,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预留城市通风廊道。

一年来,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推进中,中国铁建顺势而为,铺展开一张以智能建造与智能装备发展助推建设高端制造业强国的画卷。

赋能重大工程

2021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要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高新技术展区”,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联合打造的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模型)闪耀亮相,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不断深度融合、助推制造业科技升级的典型样本,吸引了众多行业人士和民众的目光。

距天安门广场20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便是“京华号”盾构机“服役”的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项目,静悄悄的施工现场与地面车流声对比鲜明。中铁十四局该项目负责人孙旭涛指着北京市地图说,呈南北走向的东六环路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全长16公里的改造工程就是要弥合这一“鸿沟”,织补城市空间,并将原东六环地面改造为“空中花园”。据悉,这台“巨无霸”历时6.5个月研制完成,是我国企业首次成功实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工业制造。

地下有“蛟龙”,海上有“大力士”。2021年12月6日,由中国铁建港航局承建的大唐南澳勒门Ⅰ海上风电项目标段2项目最后一台风机顺利安装完成,标志着汕头市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首个标段主体工程完工。

南澳海域是有名的“风柜”,风力资源丰富,但海况复杂、作业窗口期短,是国内施工难度最大的海域之一。为了抢抓施工窗口期,建设团队针对性地选用了大型起重船组、大型运输船组进行作业,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改进施工工艺,克服了底段塔筒挂钩起吊难、支腿型风电安装船桩腿插腿难和涌浪大运输船无法靠驳等难题。每根钢管桩沉桩时间节约10小时以上,单船单月完成8台风机安装,刷新了南海海域冬季施工风机吊装纪录,为项目如期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施工中,中铁十八局建设团队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量测技术,助力全线控制性工程狮子山隧洞主洞掘进突破万米,实现了“时间提前,任务过半”目标。

一年来,中国铁建聚焦科技创新资源,着眼战略性、前瞻性领域,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一批高端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正在多项重点工程推广应用。“大国重器”正助力“国之大者”在科技蓝海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锻造优质团队  

“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科技工作者吃了“定心丸”,也给企业完善科技人才体系指明了方向。

2021年,中国铁建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落实科技重大专项承担单位主体责任和项目负责人制,试行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制度,落实重大科研项目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制度,不断完善科技考核加分办法。

去年11月22日,铁建重工召开年度奖励表彰大会。会上,该集团403名在科技、营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分享了5393万元薪酬奖励,获奖人数和奖励金额均创下铁建重工历史新高。其中,科技激励薪酬获奖人数308人,奖励总额4443万元,凸显出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

让科技人才安心搞科研,已成为中国铁建所属各单位管理者的共识。

铁一院聚焦成果转化中的关键人、关键事、关键目标,精准实施靶向激励,对主要研发人员和科研主体单位加大激励力度,确定转化收益的85%奖励主体单位,其中50%分配给科研人员且不设上限,有效提高了科研人员推进成果转化的主动性。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铁四院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了“2个国家级+5个省级+2个中国铁建级”的创新平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工程)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铁建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等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

团队强,科技兴。截至目前,中国铁建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1项,占比超过获奖工程总数的三分之一;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8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实现专利金奖“零”的突破。

(摘自《中国铁道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