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由上海院牵头编制的《铁路桥梁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经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正式实施。该技术标准的落地实施实现了我国预制管桩在铁路领域标准制定上“零的突破”,对于铁路桥梁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和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铁桥梁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约占已通车高铁运营里程的“半壁江山”。当前,铁路桥梁“看得见”的上部结构简支梁基本已实现预制架设,但扎根地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基”部分仍以传统的钻孔灌注桩现浇施工为主,不仅需要大量人工,且容易出现缩孔、桩底沉渣多、泥浆外运污染等问题,成本较高。因此,提升铁路管桩预制化程度,在实行“双碳”行动的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据了解,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虽已有国家标准,但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存在产品规格型号不统一等问题,缺乏统一标准,给设计施工带来不便和困难。此次标准的制定,首次完整提出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用于铁路桥梁中的技术和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和规则等,其在原材料要求、检验规则方面等同于甚至严于国家标准,有助于提高铁路桥梁整体装配式产业化程度,是加速释放节能环保的绿色铁路优势的“助推器”。
据悉,上海院管桩科研团队历时5年,通过国内外10余家生产厂家调研走访和大量相关试验,结合部分线路预制管桩应用的实践研究,已形成了从管桩标准、工法到技术规程的成套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目前已成功应用于连镇高铁、淮宿蚌城际等铁路建设中。
(摘自《中国铁道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