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铁建科技成果评审会上,十九局五公司依托渭武高速秦峪隧道的“秦峪滑坡群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及富水地层隧道建造关键技术”和依托赤喀客专建平隧道的“复杂地质特长深埋大跨铁路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两项科技成果经专家组评审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推广前景广阔。
渭武高速项目部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境内的山区腹地,施工区域山大沟深,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雨季漫长且雨量大,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复杂。承建的秦峪隧道穿越三条地质构造大断层带,整个施工期仅隧道右线的累计涌水总量已突破1200万立方,掌子面塌方逾30次。在开展“秦峪滑坡群高地应力破碎围岩及富水地层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过程中,项目部与兰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达成合作,同时邀请外部学者授课、制订科技创效奖励办法等,形成“一条龙”模式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EI论文5篇;申请专利10项(含PCT国际专利1项)、省部级工法1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QC成果1项。项目部还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引进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实现隧道施工进洞人员自动识别、定位、视频监控、有害气体监测,并与建设单位和甘肃省质监局建立远程链接,全天候监控现场动态,推进施工管理安全有序高效;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网络课堂、空中夜校,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理论水平,研发的隧道大管棚超前非对称六步开挖施工工法、新型防护结构技术、分级让压支护结构,PSO-BP与IA-BP围岩参数反分析方法等,有效解决了隧道施工中突泥涌水、掌子面坍塌、大变形等技术难题,保障全线如期通车。
该公司承建的赤喀高铁3标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标段全长40.87公里。其中,建平隧道全长11.34公里,施工难风险高,IV级、V级围岩占比80%,严寒地区每年有效施工时间仅8个月。面对复杂的施工条件,项目部坚持以“施工专业化、生产工厂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指导,以工装、工艺、工序保质量,形成了9条完整标准化作业线,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保证了实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施工中,采取“首件先行、样板引路”推进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锚喷作业、防水板铺挂、沟槽作业、雷达地质探测等74套先进工装系统,通过工装设备的工具化、定型化和装配化,提高隧道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了“机械化换人”和“自动化减人”;创新设计了7大防水环节和23项防水措施,保证隧道防水防冻害;制定《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80余项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覆盖率100%,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牢固坚守安全质量“红线”意识。在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研发“复杂地质特长深埋大跨铁路隧道修建关键技术”过程中,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篇;申请专利5项(含3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级QC成果4项,省部级QC成果3项;省部级工法6项;1个省部级信得过班组。
这两项科技成果涉及公路和铁路领域的重难点项目,为集团公司进一步提升研发水平,推动形成重视科研良好风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
(摘自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