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工务段聚焦生产一线日常作业管理,放大小改小革,紧盯细节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举措,深入挖掘技术创新、工艺革新、材料替代、作业优化、修旧利废等方面“金点子”“好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一提的是,该段自轮运转车间针对轨道车日常保养,利用废旧工机具进行改装加工,使得原先手动按压加注润滑油脂变为气动加注,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紧盯关键环节,突发创新思路
轨道车是工务系统装卸轨料等任务必要的自轮运转特种设备,日常维修与保养自然比较特殊,必须依照严格的周期按时、按标进行保养。
轨道车加注润滑脂是为了保证十字轴与滚针轴承、花键套与花键轴等几十处部位摩擦副的润滑,延长使用寿命以及设备的正常运转。自轮运转车间主任周春明经过多次跟班参与轨道车的日常保养,发现每台轨道车每月至少进行五次润滑脂的补充,使用黄油枪进行人工加注,每台车加注一次需要2人轮替用时大约3小时完成,并且加注过程中润滑脂很容易掉落,加上黄油枪内易残留不净,造成原料浪费,更重要的是消耗人力物力大,效率不高,职工们怨声连连,一到保养的时候就“头大”,寻找一种以机器代替人工的方法成为周春明突发奇想的新思路。
积极研究探索,合力改制成功
周春明之前是该段重点维修车间党支部书记,经常跟班大修施工队伍现场盯控,对各类大、小型机械的工作原理、具体作用、维修保养比较熟悉,他的脑海里不时有这些机具的画面频繁浮现、比对。周春明迅速组织车间干部、专业技术骨干成立攻关小组,针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思路,得到了充分的认可,通过翻阅书籍、现场调研、搜索资源,寻找省时省力、节能高效的注脂方法。
创新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经过一边摸索改良途径,一边搜索可利用资源,周春明带领攻关小组对车间一个日常存放废旧料具的库房进行地毯式搜索时,发现一个废旧的带轱辘的捣固机小车,又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一个废弃的密封桶,周春明突然闪现一个想法,能不能将润滑脂放在这个密封桶里,但是怎么挤出来?密封桶上有几个可以连接的孔,还有压力表,于是召集大伙儿,提出了在密封桶内装入润滑脂,通过气泵给密封桶加压,使得桶内润滑脂在压力的作用下自动排出,顺着桶上连接好的导管和油枪加注到需要的地方,大家一致认可这个好主意,为了携带方便,把密封桶固定在之前找到的锐眼蛇捣固机小车上,就可以像行李箱一样推拉自如。于是,周春明带领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装反复修整、固定、拆装、测试,“气动加脂机”终于研制成功。
但是,任何发明创造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一次轨道车的保养,操作员使用时发现出油没劲,压力值总是忽高忽低。周春明带领攻关小组对这一问题实地进行研究分析,“会不会是漏气了?听着有跑气的声音。”有人提出这个意见,确实,如果出油慢,也许一是油管堵塞,二是桶内压力不足,等等,漏气很有可能。顺着这个线索,仔细听密封桶周围,确实有“呲呲”的声音,于是众人一起将密封桶拆卸开,寻找原因,发现密封圈因陈旧已经破损,可不漏气嘛。更换了新的密封圈,重新组装、加压、测试,“嗖”的一下,润滑脂喷出好快,问题顺利得到解决,大家伙儿高兴极了。
切实节支降耗,提高作业效率
使用“气动加脂机”在日常保养作业时只需一人操作即可,携带方便、省时省力,不但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还在提高作业质量、降低作业难度、节约使用成本、减少设备隐患、改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统计,“气动加脂机”整套下来,除了油管和油枪是新购置,其余装置都是废弃闲置再利用的,成本大约五六百元。自轮运转车间使用“气动加脂机”为轨道车保养,每年根据润滑脂的使用量、轨道车设备磨损、人工劳动力投入等方面,大约共能节省数十万元以上资金,真正起到节支降耗作用。
(摘自人民铁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