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铁建喜获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中国铁建港航局参加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铁一院主持,中铁十一局、中铁十二局参加的“长大深埋挤压性围岩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中铁十二局参加的“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和铁四院参加的“强风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铁建港航局参加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项目团队研制的系列绞吸挖泥船,实现了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的历史性跨越,成功应用于中国铁建港航局投资打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铁建绞01”“顶峰浚”“海神浚”三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舶。
该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合作研发,围绕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历经长时间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创新研发顺应式钢桩台车定位技术、海底高强度岩礁快速挖掘技术、大通道高效疏浚输送技术、复杂多系统优化集成技术等技术成果,攻克了漂浮作业装备高效定位难、海底坚硬岩石快速挖掘难、大颗粒物料高浓度长距离连续输送难等一系列难题,实现了船舶在恶劣海况下“定得稳、挖得快、排得远”的施工目标,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航道疏浚、吹填造陆、码头建设……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远海岛礁大规模高效吹填造陆的“大国重器”。2000年前,中国大型绞吸挖泥船主要从国外进口,国外对中国采取严格的技术封锁,仅高价向中国出口整船,价格昂贵,技术壁垒高,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在船舶的具体设计及建造、施工过程中,产学研用多方单位针对工程类型、施工难度等,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具备了“系列化”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及施工能力,取得近百项专利、软件著作权,制修订国家标准5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构建了我国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体系,实现了我国大型绞吸挖泥船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该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铁建港航局投资打造、购置,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铁建绞01”“顶峰浚”“海神浚”三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舶中,船舶航迹遍布中国、孟加拉及柬埔寨,在珠海横琴新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填筑工程、中科炼化一体化东海岛疏浚工程、东营港十万吨航道工程、孟加拉国帕德玛河右岸保护疏浚工程、柬埔寨贡布港工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吹填造陆重点工程、“一带一路”国内外港口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意义重大。其中,“铁建绞01”能以每小时5000立方米的产量将海底30米深的泥沙输送到最远10公里的陆地,相当于每小时就可以挖出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疏浚和输送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海神浚”号绞吸式挖泥船1小时吹填方量突破3000立方米,打破了孟加拉国同类船舶的疏浚纪录,对孟加拉国实行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有效缓解汛期河水对沿岸陆地的侵蚀具有重要意义。“顶峰浚”号绞吸式挖泥船目前正“服役”于柬埔寨贡布港,该港15000吨码头港池与航道疏浚项目是柬埔寨迄今为止最大的疏浚工程,疏浚方量及吹填面积均为柬埔寨之首,项目建成后对柬埔寨及贡布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获奖的铁一院主持的长大深埋挤压性围岩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220余项隧道工程,总长度超过1300公里,创造了挤压性围岩隧道长度最长、建造速度最快、埋深最深、断面最大等多项国内外工程纪录;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所有高速铁路工程;强风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已纳入《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近年来,中国铁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瞄准行业前沿,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中国铁道建筑报》、中国铁建港航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