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一公司郑济铁路项目延津轨道板场以日生产量80块的产量,傲视相邻标段,并在晚开工近半年的不利情况下,实现后来居上,成功逆袭。
郑济铁路项目延津轨道板场是一条高度智能化生产流水线,采用最新流水机组法生产工艺,通过全方位精细化科学布局,全过程机械化施工作业、全自动工业机器人3D智能检测,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数据掌控。该板场承担该标段73.71公里,共26419块CRTS III型版式无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的预制。
走进预制生产区,生产流程功能区、蒸养功能区、水养功能区、成品检验区4大功能区划分清晰,布局规范,实现了分割条块管理,让人一目了然。场区内张拉机、放张机、振动平台、电机和液压工作系统、3D智能检测机器人等各种机械设备一应俱全。在这里,一块CTRSⅢ型无砟轨道板,从最初的生产到最后的检测合格,实行全过程机械化施工作业,人工仅仅发挥着辅助作用。
在轨道板制作过程中,通过在轨道板中植入专用智能芯片,相当于为每块轨道板定制“电子身份证”。在成品检测时,一台全自动工业机器人3D扫描仪挥舞着强劲有力的“臂膀”,这台3D检测机器人,对模具和轨道板进行激光扫描、在线检测,使整个板场实行全流程信息化数据掌控,可随时记录、监控轨道板的生产环节,避免了人工检测的随意性,同时可进行模具和轨道板变形的预控,实现了轨道板的智能化精调。检测过程中通过轨道板“电子身份证,可以了解轨道板的生产地、生产日期、板型、生产过程控制等情况,对于全面把控轨道板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在流水线中还设置了控制中心,能实现生产线的关键工序控制管理、轨道板生产信息化管理、视频监控、生产调度等多道工序的“一键完成”,这一系统全过程由电脑控制,不让任何一块带有瑕疵的轨道板“出炉”。
“通过‘智能+智造’,板场创造了合格率100%的记录,且110多亩的施工场区,只需要不到30名作业工人,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地降低了,场区用工也较之前的减少了30%-40%,生产效率提高了30%。”延津轨道板场场长董超引以为傲地讲道。
(摘自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