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托起高品质——中国铁建电气化局蒙华铁路“四电”施工侧记
      时间:2019-07-09  点击量:   
【字体:

 蒙华铁路跨越蒙、陕、晋、豫等七省区,线路全长1837公里,是国内最长北煤南运重载铁路。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承建的MHSD-2标段,线路全长735.76公里。该集团坚持“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建成、高标准管理、高效率推进”施工理念,以创新为抓手,建设高品质蒙华铁路,多次受到建设单位表彰。

 管理实现智能化

 “正在行驶的3113轨道车司机请立即停车,让作业平台上的施工人员回到驾驶室后再行车,避免发生危险。”这是该集团蒙华项目部安全管理人员正在使用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安全管理监控系统与施工现场实时连线。

 “蒙华项目部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的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可通过电脑PC端或手机App进行安全、质量、施工进度、物资材料等管理,做到零距离、可视化、无死角管控,实现项目管理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跨越。”项目经理毕江海介绍。

 “黄村路大桥上电缆槽道放缆后,未及时加装盖板进行成品保护”。质检员小王以图文并茂形式通过手机App把质量问题上传到智慧工地管理平台——质量管理系统,明确整改内容、整改时间和整改责任人,整改责任人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整改通知及整改相关要求。同时,后台对有关问题自动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这是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的又一功能,实现了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对各专业问题数量、整改情况随时掌控和动态跟踪。

 “一根螺栓,从出厂开始到最终安装使用,甚至安装的具体位置,都可追溯”。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物资管理系统,使物资采购从制定计划、签订合同、加工生产、发货批次、收货验收,直到安装施工都能全过程实时受控。

 中国铁路总公司对该项目部通过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创新项目管理的做法给予高度认可,并提出要将此经验在蒙华铁路全线推广。

 填补国内空白

 在蒙华铁路建设中,该集团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普速铁路智能化技术空白。

 该项目部技术人员介绍:“铁路牵引变电所是电力机车的供电电源,它将发电厂经电力传输线送来的电能,转换成适合机车车辆使用的电压,使电力机车安全受电。如果牵引变电所提供的电能出现电压不稳、断电等故障,则会影响用电设备和列车安全运行。”

 “我们联合中国铁路设计集团研发了牵引变电所智能广域保护监测技术,实现对牵引变电设备的全覆盖保护。牵引变电设备发生故障后,可通过智能化系统快速警示、快速判断、快速排障,不需要值班人员人工操作,实现无人值守”。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廖小平介绍。

 为给重载铁路通信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确保信号设备之间安全通信,该项目部推出模块化智能通信机房技术,将安装施工流程化繁为简,安装工艺化粗为精,大大降低了通信设备运行故障率。该智能技术还能对机房环境、设备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监测,提高机房检修维管的时效性、精准度。

 接触网是铁路电气化系统中传输电能的血脉,如果对接触网的精准调整不到位,将严重危害弓网间的正常接触,给列车运行埋下隐患。

 他们采用的接触网智能化检测技术是对铁路电气化系统的革命性创新。“接触网智能检测技术实现了快检、校检、精检,测量精度达到毫米级”。该项目部总工程师王继军介绍。

 创新工法提质

 “牵引变电所支柱基础、变压器基础、隔离开关基础高度零误差、基础棱角横平竖直、基础表面光亮美观……”这是该集团蒙华项目部采用“基础集中制作”新工法施工产生的效果,也代表着国内“四电”工程基础制作的最高水平。

 以往单个基坑开挖需要对多个水准点进行测量,在测量时每移动一次经纬仪、水准仪都会产生一定误差。如今采用“集中开挖、集中支模、集中浇筑”施工工法,提高了混凝土凝固质量和工艺水平。

 该集团施工的晋、豫、鄂管段地质复杂,岩石层多、电阻率高。为提高供电设备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的性能指标,他们采取石墨综合接地网施工新工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压冲击、雷击等对供电设备造成损伤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故障率,也降低了运营维管压力。

(摘自《中国铁道建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