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衬砌台车模板应缩短3厘米,要考虑曲线段的影响。”日前,中铁十八局三公司天津管理部宝坻管廊项目经理李贤松和技术人员在电脑上通过BIM技术穿越虚拟“管廊”时,发现一处漏洞,及时做了修正。实践证明,“瘦身”后的衬砌台车灵活性大大提高,进度全线领先。
由该公司天津管理部承建的宝坻西环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天津市第一批综合管廊项目。该项目规模大、管线种类多、施工难度大,项目部通过全面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他们采用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和BIM信息化技术等建筑业7大项、14小项新技术,以及4项天津市建设领域推广技术和市级工法,为项目提质增效找到了突破口。
在管廊施工中,为后续建造作业预留足够空间是重要一环。技术人员利用BIM技术,整合管廊通风、消防、排水、电气、监控、警报等系统,直观立体地展示整体施工工序间的衔接情况和进度关键点,及时发现进度偏差,采取改进措施,提高施工效率。
施工现场,管廊混凝土衬砌台车在缓缓前行,工地大屏幕上显示着混凝土的湿度、温度、厚度等,几乎零误差,管廊内壁二次衬砌后呈现“三面光”。“按照传统工艺,管廊混凝土二次衬砌要采用立模板、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等烦琐工序,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容易造成误差。”三公司天津管理部经理王海伟介绍,他们与厂家合作研发了管廊衬砌台车,将衬砌施工作业人员减少了二分之一,施工进度却快了三分之一,而且整体平整度误差低于3毫米。
该项目管廊最深处达12.8米,地下水丰富,管廊主体将长期处在水浸等不良环境下,对防水材料和混凝土质量要求很高。为确保管廊“滴水不漏”,他们采用预铺反粘防水技术,并取得成功,确保了管廊施工质量好、速度快,被树为全线样板。
(摘自《中国铁道建筑报》)